正确面对分数战胜高考招生诈骗
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:李明宇 日期:2018-07-04
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,考生及家长进入令人焦虑的报考志愿期,而此时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。 据了解, 2013年至2017年,仅北京市就审结涉高招诈骗案件34起, 总案值共计4224.5万元。高招诈骗的核心是虚构自己有替他人办理入学的能力。同时,虚构身份、虚构姓名、以辅导学校名义、通过中间人请托等具体诈骗手法往往交叉出现。 (7月2日《光明日报》)
高招诈骗的长期存在,是我国高考制度对社会成员前途命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表现。正因高考对一个人的未来如此重要,才有人不小心走了旁门左道,最终上当受骗,人财两空。这其中有些诈骗的持续时间很长,等到受骗者从学校毕业拿了假的学历证书,才知道上当了,这给受骗者造成了持续数年的经济损失。为了维护高考制度的尊严,为了减少考生、家长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,打击高招诈骗应该不遗余力。
在想上大学、想上好大学的渴盼心情之下,一些考生、家长在面对骗子自吹自擂而又语焉不详的欺骗时,往往容易失去辨别能力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教育部门理应把好最后一道关,帮助考生、家长应对可能出现的骗术。在发放各省份招生计划的同时,可以制作一份预防高招诈骗的宣传品,发到每名考生手中,告诉他们针对考生的招生诈骗有哪些形式、何种危害,告诉他们一旦被骗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。与此同时,可以把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诈骗案件汇编成册发给考生,用案例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,提高面对诱惑时的警惕性。
此外,还可以依托目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非常盛行的家长微信群、班级QQ群等平台,在报考期间及时发送各类防骗信息,比如野鸡大学名单、诈骗案件特征等。教育部门还可以鼓励家长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反映情况、核实信息,遇到诈骗及时举报,帮助家长有效交换反诈骗信息。
从根本上讲,一些考生、家长上当受骗,要么是想凭一个相对较低的分数上一个相对较好的学校,要么是想凭一个非常低的分数上一个正规大学。恰恰是因为自己的心中存有如此不切实际的想法,才会被诈骗者轻松利用。
其实,高考落榜固然不是好事,但并不是考生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难题。只要认真复读备考,还是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希望。即便今后不再走高考这一条道路,个人的价值也绝非从此无法实现。很多人都未必有出彩的文凭,却依然有着发光的人生,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
用实事求是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分数,拒绝任何突破规则和规矩的非分之想,这应该是考生和家长面对诈骗时最好的防骗利器了。